马帮户外旅行俱乐部
标题: 马帮2018年鄂西游记 [打印本页]
作者: 马帮户外 时间: 2018-12-16 11:17
标题: 马帮2018年鄂西游记
马帮2018年鄂西游记~地球上裂开的一条“拉链”
作者:孤烟落日
2018年11月,跟随马帮户外俱乐部来到恩施大峡谷,天上飘着小雨。远山被一片片云朵覆盖着,时而露出山巅、时而显出山腰,像一幅变幻的水墨画。时浓时淡的云彩就似墨分五韵,将高大的山体点染得韵味十足,浓浓的白雾像是留白,给人以无限的想象。
鄂西的这片山地与湖南、贵州、重庆的山地连成一片,都是裸露的石灰岩,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:奇峰林立、山势陡峭,暗河、溶洞、天坑、瀑布随处可见。而不同的省份又有各自略有差异的地貌特点。
先是穿过一座侗族风格的风雨桥,沿着峭壁上修建的栈道,来到了云龙地缝。相聚二、三十米的两处绝壁平行对峙着,垂直高度约有百米。一条瀑布从崖顶落下来,汇入谷底的云龙河。瀑布的水量不算大,也就不能形成壮观的场景。崖壁上生长着小的灌木和青草,更多的是绿油油的苔藓,可见这里的湿度之大。 站在桥上的时候,看不到峡谷的尽头,不知有多长。只能见到峡谷的宽度和深度,确实是条地缝,就像地球上裂开的一条拉链。
苔藓
景区的宣传页上将它比喻为“东方科罗拉多”,我认为十分不妥。这里与科罗拉多完全是不同的两种地貌,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而科罗拉多是典型的丹霞地貌,与焦作的云台山倒有几分相似。或许景区是想借科罗拉多的盛名来为自己扬名?
云龙地缝的形成完全符合喀斯特地貌的特点。水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,形成碳酸。酸性水流经石灰岩(主要成分为碳酸钙),发生了化学反应,把碳酸钙溶解为碳酸氢钙,随着流水流走。经过亿万年的不断侵蚀,裂缝不断加深、变宽。再加上地球板块的运动、挤压,把地面抬高,将岩壁崩塌,也就形成了地缝的壮观奇景。
对面崖壁上一串串垂直悬挂的小石笋,像是门帘。这些石帘也是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的杰作:地下水顺着崖边植物的根系渗透出来,水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在水分蒸发的时候,又会变成碳酸钙,沉积下来。以万年计算的时间里,沉积的碳酸钙不断生长,就形成了这一片石帘。这与溶洞中的钟乳石的形成是一个道理。
石帘
下到谷底,穿过一条窄窄的悬索桥就到了另一侧的陡壁。来到瀑布落下的地方,因为下雨,感受不到飞溅的水花。
雨停了,沿着台阶向上攀爬,大山被浓雾笼罩着。一路上到处可见石灰岩被侵蚀的痕迹,而稍远处的悬崖峭壁则隐在云雾中,不见踪影。也正好避免了看到身边的万丈深渊而产生的心惊肉跳。只是可惜了“一炷香”、“母子情深”与“祥云火炬”这些地质奇观,也一并被浓雾抹去。
祥云火炬
一炷香
母子情深
五个小时的翻山越岭,基本是在浓雾中。只好观赏鄂西大巴山里的植物,见到了红豆杉、香樟木这些珍贵的树种,也看到了富含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鼠李树。一处小树杈上挂着鲜绿的松萝,这是环境优越的标识。因为松萝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,一丝的污染都不可以,这里的环境与新疆的喀纳斯湖畔有得一拼。
红豆杉
松萝
下到山脚下,回望若隐若现的陡崖峭壁,心中不免涌上一丝遗憾。不能一次看完这里的地质奇观,也许是想让我再次莅临。
作者: 马帮户外 时间: 2018-12-16 11:27
马帮户外2018年11月鄂西游记~清江花开蝴蝶飞
作者:孤烟落日
马帮户外的游览规划比较合理,虽然天不作美,但一行人还是兴致勃勃。云雾缭绕的大山与令人眩晕的沟壑,经过几天的盘桓,已经不再引起内心的激动。对喀斯特地貌的壮美,从开始时的感觉惊艳,到随后的赞叹,继而是理所应当,内心经历了一个审美的变化历程。就像是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已经见惯不惯了。但看到半江瑟瑟半江明的清江蜿蜒流过陡峭壁立的峡谷,心弦还是被拨动了。
清江,恩施的母亲河,水的颜色如同碧玉一般,波澜不惊地缓缓流淌,把沿岸高大峭壁的刚硬冷峻给温柔化了。层峦叠嶂的大山掩映在飘渺的雾气里,流动的江水倒映着岸边的悬崖,似一幅写意的画卷,随着江水慢慢展开。
站在游船上层的甲板上,天上飘着零星的小雨。比起船舱中的舒适,更喜欢甲板上的一览无余。 一条瀑布从天而降,跌落到树林里不见踪影,继而又从树林底部的小坡处汹涌而出,直泄清江。用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来形容似乎有点过于夸张,但确是从悬崖顶部落下来的,几百公尺的高度是有的,只是距离稍远,听不到跌落时的轰鸣声。
峭壁上两个圆圆的孔洞,可惜被树林遮挡,看不见流出的暗河,只能通过树林的缝隙,看到流下的水流注入清江。上面的洞口是干涸的,水从下面的洞口流出。这是岩石被流水不断腐蚀,形成了新的出口。一个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现实样板。
碧绿如玉的江水映衬着两岸高大陡峭的崖壁,远山含黛、雾气缭绕。已是晚秋时节,北方早就是层林尽染,但这里还是一片葱绿,只是间或能看见几棵树叶变红的乔木,像是绿草中盛开的红花。
因为阴天,江水没有强烈阳光的反射,显得碧绿如洗,而反光的部分则是一片白色的光芒。白居易的“半江瑟瑟半江红”,只能改为半江瑟瑟半江明了。
游船行到一处悬崖,两座崖壁像是蝴蝶展翅,两片巨大的翅膀结合处一道瀑布飞流直下,半空中一条暗河破壁而出,形成了一道稍矮的瀑布。这就是清江著名的蝴蝶峡,因形命名。这也算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之一,流水的腐蚀造就了地表岩石的千奇百怪,人们往往利用形象思维,将它们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加以命名。
青山绿水是这里优良的旅游资源,但显然开发不够好。餐饮除了土家族特色的土豆、腊肉、腊肠,几乎没有别的风味。而市场上的水果品种也不多,基本以当地特产的柑橘、柚子为主。虽然体现出了一种野趣,但也给游客带来不方便。如何恰到好处地做好深度开发,也许是留给当地政府的作业。
作者: 马帮户外 时间: 2018-12-16 11:37
2018年11月马帮户外鄂西游记~石牌,中国抗战的一座丰碑
作者:孤烟落日
马帮户外一行14人,乘船来到巴王寨。因为三峡大坝的修建,长江三峡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险峻,“千里江陵一日还”从水上也不可能了。 来到西陵峡峡口的“巴王寨”,参观这昔日巴王的“皇宫”。从山脚下沿着山坡建了一片木质的房屋,屋顶盖着黑瓦。墙壁因为年代久远,也是黢黑的。上到半山腰,一处平坦的小广场前耸立着一块巨型石壁,高约二十米,光秃秃的石面,旁边立一石碑“石牌简介”。
心中猛地一惊,看过石牌简介,虽只有短短两行字,确认这就是当年中国抗日战场上的“斯大林格勒”!因为刻意被淡化的这段历史,使我并不知晓大战的具体发生地点,也就没安排在行程里。竟然无意间被我撞上了。
长江在此转了一个90度的弯,两岸陡峭突兀的悬崖石壁,使它成为扼守长江的天险。当年日本人欲通过此地,溯江进攻战时陪都重庆。因此小小的石牌村成为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之一,因为川鄂间被高山大岭阻隔,通往重庆的道路在石牌被阻断,攻占石牌成为日本陆军西进的唯一选择。 坚守要塞的重任落在十八军第十一师身上。师长胡琏将军当即立下遗嘱,决心与石牌共存亡,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虫客蚂包,亲临指挥。日军集结了陆海空七个师团十万人的王牌部队,在空军飞机的带领下,向石牌发起疯狂进攻。国军利用石牌的天险和决一死战的信心,进行了殊死抵抗。胡琏将军告诫手下的弟兄们“报效祖国,死守阵地,战斗到最后一个人,流尽最后一滴血”!
战斗异常惨烈,日军为争夺制高点施放催泪瓦斯弹。我军无防化装备,用血肉之躯与敌相拼。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给胡琏打电话:"守住要塞有无把握?"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:"成功虽无把握,成仁确有决心"! 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回答,显露出中国军人义薄云天的英雄气概。
战场上曾有三个小时听不到枪声。因双方混战一团,展开了二战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白刃战。当时,这些来自中国农民家庭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,十六七岁的小兵,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。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。三小时没有枪声的白刃战结束了,败退的是日本人。1500名中国的勇士倒下了,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挡住了日本人的脚步。这几小时的时间,决定了中国的命运,书写了中国的历史。在胡琏将军率领下拜过天、发过誓的将士们,除非死去,决不让日本人占领石牌。
瑚琏将军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写道“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,原属本分,故我毫无牵挂。仅亲老家贫,妻少子幼,乡关千里,孤寡无依,稍感戚戚..... 诸子长大成人,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,为国尽忠为宜.......十余年戎马生涯,负你之处良多, 当今诀别,感念至深。”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位决心为国死命的将军的侠骨柔肠,读来令人潸然泪下。
正是有了这些英勇不屈的烈士,才使得中国扬起高傲的头颅,誓死不当亡国奴。以石牌保卫战为核心的鄂西会战,中国以伤亡1万5千人的代价歼敌25718人,取得了以弱胜强的战役胜利,使这里成为中国的“斯大林格勒”。
鄂西会战既体现了中国军民誓死一搏的英雄气概,也显示出中国广袤的战略纵深和险峻的地形地貌。就连大地山川都为抗战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战役结束后,这些为国捐躯的国殇们,在浴血池内被最后一次沐浴更衣,埋葬在如画的石牌村。他们做梦也想不到,死无葬身之地这个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竟然会应验在他们身上。烈士的墓地已被平整为小学校的校园,盛敛烈士的棺木被伙房当成劈材。实在让人寒心。 历史毕竟是真实的存在,不能因兄弟阋墙而迁怒于这些为了民族自立英勇献身的烈士。
游船经过杨家滩码头时稍作停留,70年前石牌保卫战修建的碉楼还在。突然想到了陈忠实先生为我写的那幅书法“苍山无言,江河有声”。这里的悬崖峭壁是无话的,但滔滔东去的长江会为这些国殇悲咽!
作者: 马帮户外 时间: 2018-12-16 11:44
2018年11月马帮户外鄂西游记~问渠哪得清如许,船在天上飘?
作者:孤烟落日
跟随马帮户外的行程,紧张而充满乐趣。与领队老马晚上喝了点当地特产的包谷酒。清晨四点半,闹铃响了,到恩施鹤峰县的第一晚睡得不算好。 虽然已是初冬,外面还下着雨。早饭也没吃,就钻进一辆“五菱”面包车,向黑夜中驶去。外面是漆黑一片,再加上雨雾蒙在车窗上,有种身处幽闭空间的感觉。本打算在车上补一觉,但一路的颠簸把睡意早赶跑了。
大约一个多小时,来到位于山坡的一户农家,木板房屋。堂屋里点着一堆篝火,三四只红薯偎在炭灰里。主人介绍自己说姓王,土家族人。屋里烟雾缭绕、直冲屋顶。主人拿出一块烤红薯递给我,扒开外皮,露出里面微微发黄的瓤,立刻感受到了小时候吃炉子的炭火烤出的地瓜的感觉。但说句实话,味道不如家里面电烤箱烤出的红薯味道好,大概是红薯的品种不同吧?
换上雨鞋,穿上救生衣,跟着主人向河边走去。雨后湿滑的小路上石块突起、坑洼不平,只好借助路旁的树杈避免滑倒。脚上的雨鞋一大一小,一呲一滑小心翼翼地走着,伴着昏黄的天光,心里有一种做贼的兴奋感。
跌跌撞撞下到河边,主人已经把橡皮舟充好气等着我们。 船向前划去,两侧是壁立的悬崖,河水在身边缓缓流淌。雨点打在水面上,泛起片片涟漪。天色依然昏暗,相机里照出的照片都是模糊的。透过涟漪,隐约看得到河底,主人说,这里的水深大约有8米!船过一狭口,里面是开阔的一块场地,有一片沙洲。这个景况像极了陶渊明的描述“从口入,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
船行大约半小时,主人将船折回,来到一处沙洲。“下床”,主人的一声发音不标准的方言,引得大家哄堂大笑。换了一条小木船,天已经亮了,雨也小了许多。上到小木船上,看船边的水,清澈透明,除了偶尔落下的雨点泛起涟漪,模糊了视线。待涟漪平稳,水下的一切立刻显现于眼前,似乎只隔着一层玻璃。用竹篙探水深,三米左右的竹篙竟然只露出一拳的长度。
站在沙洲上拍照小船,待回放照片,奇迹出现了:小船飘在水上,不,飘在空中!人坐在船中,根本看不出船的吃水线。只是船下的河底隐隐显出船的影子,证明了船浮在上面。若不是飘渺的水的波纹,完全可以说船就漂浮在空中,水的透明度达到了极致!这梦幻般的场景毫不逊色于大马的仙本那,可以说是中国的“仙本那”。
三米深的水下
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描绘这一幻境,古诗词中也找不出描写这一奇境的词句。只能用朱熹的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来对其加以描述了。
回去的路感觉要好走许多,虽然小路依然湿滑。路上见到了刚结果的芭蕉,见到了土家族木屋前的年过八旬的老妈妈和一条温顺的土狗。大巴山里相对闭塞的环境,使得这里像一处与世无争的桃花源,青山秀水的滋养让这里的女人显得格外年轻。只是这叫做屏山躲避峡的“野景”,不能允许许多游客的到来。如果水质遭到污染,透明度下降,那漂浮于天空的飞舟的奇景就再也见不到了。
欢迎光临 马帮户外旅行俱乐部 (http://dllaoma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